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葉珊杉 記者賈靜淅 通訊員肖蕭 王麗媛報道 6月28日夜間,一場暴雨襲擊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,引發滑坡、泥石流等地質災害。在當地氣象與國土部門聯合發布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提醒下,全縣緊急轉移2000人,實現零傷亡。
在威寧這樣的地質災害易發縣,準確及時的預警是跑贏生死線的重要指引。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,自氣象、國土兩部門2003年開展合作以來,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已惠及全國30個?。ㄗ灾螀^、直轄市)1880個縣,實現對地質災害易發縣的全覆蓋。雙方成功預報的地質災害次數逐年增加,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數量,樹立起部門合作的樣板和災害協同應對的示范。
在我國,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是發生數量最多、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,而氣象因素(主要為降水)是其重要誘因。對此類地質災害的成功預報,離不開“天”與“地”的緊密結合。氣象部門擁有完備的氣象監測體系與預報預警體系,國土部門在地質災害檢測、地質環境調查等方面有明顯優勢。氣象、國土兩部門“各施所長”,通力開展合作。2015年至2016年,全國成功預報了地質災害1128起,避免人員傷亡4萬余人?!笆濉逼陂g,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、失蹤人數由“十一五”期間的年均1000人左右下降至500人左右。
從監測、預報預警到聯防聯動,雙方的合作深入到地質災害防范的每個環節。通過雙方搭建的共享平臺,氣象與國土部門可同時看到滾動更新的雨情監測數據和預報產品,以及地質災害易發區、地質災害歷史災情等信息。在信息高度共享基礎上,每年汛期,兩部門聯合會商已成為常態:結合降雨情況和地質條件討論災害發生可能性,共同明確重點關注地區,討論災害預警等級……每一條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的背后,都有雙方的全面分析、科學評估與技術融合。
通過充分利用多方資源和渠道,雙方聯合發布預警的覆蓋面也不斷擴大。據統計,2014年,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的公眾覆蓋率已達到82%以上。預警發布后的響應措施也更趨規范,在福建、湖南、湖北等地,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紅色預警被作為“撤離命令”納入相關制度規范。
未來,雙方將繼續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長效機制建設,進一步推動預警與政府及各級部門應急預案的銜接;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能力建設,繼續推動建設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體系;聯合制定全國統一的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標準;推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。